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趙麗宏:《不老的大學》(1)

發(fā)布時間:2012-12-07  來源:

放大

縮小

  1978年初春,一個晴朗的早晨。我提著簡單的行李,從家里出來。父親執(zhí)意要送我,他很興奮,因為,他的在鄉(xiāng)下"插隊"多年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今天要到華東師范大學去報到了。在我的一生中,幾次離家出門,都是父親為我送行,一次是60年代初我到郊區(qū)讀寄宿中學,一次是"文革"中我去崇明島"插隊落戶"。而這一次考上大學,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文革"結(jié)束后,大學終于又恢復公開招考,1977年秋天,無數(shù)像我一樣超齡的考生走進考場,在飄著油墨清香的考卷上,追尋那耽誤了十多年的寶貴時光。上大學,對我來說,就像做夢一樣。我沒讓父親送我去學校,他站在弄堂口向我揮手。我發(fā)現(xiàn),白發(fā)蒼蒼的父親,眼睛里閃爍著淚光。 

  那一年,我27歲,父親67歲?!?/p>

  踏進校門那一瞬間的感受,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天早晨,大學門口人流不斷,來報到的學生從四面八方擁來,他們大多數(shù)和我一樣,早已超過了讀大學的年齡。"文化革命"把我們耽誤了十年,能重新踏進大學校門,再當一次大學生,對我們其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實在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情??缛胄iT的那一瞬間,我感到自己的眼睛發(fā)熱…… 

  華東師范大學,也是一所有悠久歷史的大學。她的前身是大夏大學,瞿秋白曾在這里教書。我即將就讀的中文系中,有不少我熟悉的作家和教授,譬如許杰先生,徐中玉先生,錢谷融先生,施蟄存先生,他們不僅是有名的學者,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能來聽他們上課,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那幢有著圓形廊柱的古羅馬式青灰色文史樓,雖然只有三層,但看上去宏偉壯觀,給人一種悠久厚實的歷史感,仿佛這就是淵博和知識的象征。文史樓三樓的315教室,是中文系77級上大課的教室,我們將在這間大教室里上四年課。華東師大的校園在上海的大學里是最美的,校園里有河,有橋,有花園,林蔭道邊綠草如茵,灌木叢中曲徑通幽。校園里那條河叫麗娃河,河邊有一塊綠地,叫夏雨島,這些,都成為同學寫詩作文的素材。我們畢業(yè)后,中文系的同學成立了一個詩社,社名就叫"夏雨"詩社,詩社的刊物就叫《夏雨島》。 

  我們這一屆大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同學之間年齡差異很大,我們班里,年齡最大的同學和最小的同學竟相差17歲。學生的經(jīng)歷也很豐富,有下鄉(xiāng)"插隊落戶"的,有當過工人,參過軍的,也有當過教師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有東北的,有西藏的,也有云南和四川的。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使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補豐富而有趣。在中文系這一屆的學生名單中,我發(fā)現(xiàn)了孫颙和王小鷹。孫颙和我同在崇明島參加高考,不過他在農(nóng)場,而我在縣城。孫颙那時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不少短篇小說,他寫的短篇小說《老實人的故事》等作品,曾在文壇引起反響。王小鷹是詩人蘆芒的女兒,曾在黃山茶林場務農(nóng),她當時的特長是寫兒童文學,上大學前,就出版過一本寫茶林場生活的小說?!?/p>

  進大學不久,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圖書的開禁。一批世界名著重新出版發(fā)行,對愛好文學的人們來說,真是天大的喜訊。這也是一個文化專制和封閉的時代結(jié)束的象征。新書上架時,書店里出現(xiàn)了極其熱鬧感人的景象。每一家新華書店門口都有排隊購書的長龍。華東師大校園里有一家小書店,每天早晨,中文系的學生和其他系的學生一起,早早地等在書店門口,門一開,大家便蜂擁而入,不管出了什么新書,先買下來再說。那時,阮囊羞澀,但是,我還是傾其所有,將可能買到的書都買了下來。還好,那時書價便宜,四本一套的《戰(zhàn)爭與和平》才五塊錢出頭一點點,上下兩本的《悲慘世界》還不到兩塊錢,像磚頭一樣厚的《紅與黑》才一塊多錢,化十塊錢,便能捧回一大堆新書。這些書,盡管以前都讀過,但是,有不少書是偷偷摸摸借來讀的,現(xiàn)在,能自己擁有這些書,是一種莫大的滿足和幸福。我還買了重新出版的很多詩集,其中有普希金的《葉甫根尼·奧涅金》、有歌德的《浮士德》,有雪萊、拜倫和海涅的詩選。很多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名著也紛紛重版,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曹禺的劇作選、冰心的散文選、艾青的詩選,等等。這些書,也出現(xiàn)在我的小小的書架上。而現(xiàn)代文學中曾經(jīng)絕跡的一些詩人和作家的作品,如徐志摩、戴望舒、沈從文,雖然不能一下子看到重新出版的書,但在圖書館能借到他們的書,在閱覽室里能讀到他們的書。對以前所知的文學史,現(xiàn)在大家都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離那家小書店不遠,就是學校的圖書館。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書豐富,閱覽條件也好,每天晚上,圖書館的閱覽室就成了同學們讀書的天堂。讀書的學生太多,閱覽室坐不下,很多同學早早就等在閱覽室門口,門一開,就能進去找一個座位坐下來,然后再去借書。而大多數(shù)學生,就在教室里讀書、寫作、做功課。晚上,寧靜的校園里一片燈光。那種景象,非常美妙。我曾經(jīng)寫過一首贊美校園燈火的詩發(fā)表在《文匯報》上,由衷地表達了我歡快欣悅的心情。 

  校園里學習的風氣非常濃,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的大齡同學,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女同學們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那時,宿舍晚上10點以后要熄燈,不少女同學熄燈后在蚊帳里打著手電,點著蠟燭讀書。王小鷹告訴我,她們寢室里的同學熄燈后都自己點燈讀書,有一個同學點著蠟燭讀書時燒著了蚊帳,差點引起火災。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校園里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氣。我和孫颙、王小鷹幾個人,上大學前都發(fā)表過一點作品,進大學后,便特別引人注意,有不少我不認識的同學拿著自己寫的詩和散文給我看。那時,文學道路上人頭濟濟,成為作家是很多人的向往。這一屆學生中,熱衷于創(chuàng)作的同學很多,而且都有生活積累。進大學后,在上課讀書的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被激發(fā)起來。那時沒有太多的發(fā)表園地,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怎么辦?同學們自發(fā)地在文史樓的走廊里辦起了壁報,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作品工工整整的謄抄出來,配以插圖,貼在壁報上。一時,辦壁報成風,中文系四個班級,每個班都有自己的壁報,發(fā)布在文史樓的走廊中。有的甚至以寢室為單位辦起了壁報,貼在宿舍樓的走道里。這些壁報,水平不低,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都是純文學的刊物。每一期新的壁報出來,都吸引很多同學去看,不僅中文系的同學,其他文科或理科的學生,甚至校外的文學愛好者,也聞訊來參觀。壁報的讀者中,除了學生,還有老師。新出的壁報前總是人頭濟濟,人們對壁報上的文章評頭論足,還有人寫文章評論壁報上的作品。中文系的壁報,成為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發(fā)表在壁報上的短篇小說、散文和詩歌,有不少后來都被文學刊物和報紙的副刊刊登。我為壁報寫的一些組詩和散文,譬如詩歌《海上斷想》、《友誼》、《跋涉者的沉思》、《春天,請在中國落戶》,散文《小鳥,你飛向何方》、《合歡樹》、《曠野的微光》、《詩魂》等,后來陸續(xù)在《人民日報》、《詩刊》、《文匯報》、《上海文學》、《萌芽》、《散文》等全國各地的報刊發(fā)表,引起不少大學生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孫颙的短篇小說《螺旋》,后來在萌芽發(fā)表,引起不小的反響。人民文學出版社還出版了孫颙的中篇小說《冬》,當時,大學生能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書,全中國恐怕也鮮見。在大學的最后一年,我應《萌芽》叢書的編輯之約,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珊瑚》,作為"文革"后恢復的第一輯"萌芽"叢書出版。而王小鷹則在《萌芽》叢書第一輯中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金泉女和水溪妹》。 

  一天,來了一位報社的女攝影記者,要反映校園里文學創(chuàng)作的氣氛,并指名要為孫颙、王小鷹和我三個人拍一張照片。在攝影記者的擺布下,我們?nèi)俗谛@一角,做讀書討論狀,記者拍了照片,幾天后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照片的說明文字,是介紹我們?nèi)绾卧趯W習之余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而我們?nèi)齻€人,確實是和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大學里,我們一起參加作家協(xié)會,畢業(yè)后,我們的工作都是文學編輯。1985年,我們曾一起出席第四屆中國作家代表大會,1997年,我們又一起出席第五屆中國作家代表大會。我和王小鷹現(xiàn)在是專業(yè)作家,孫颙現(xiàn)在是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但一直沒有停止寫小說。在文學界的聚會時,我們?nèi)齻€人還常常能見面。 

  上大學的第二年,中文系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名為"草木社",出了幾期油印刊物。當時,全國各地的大學都有文學社,我們互相之間還互寄刊物交流,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當時都有非常有活力的文學社,都有自己的刊物。"草木社"成立的時間不長,不到一年就解散了。不過,校園里的創(chuàng)作氣氛依然非常濃郁。我們曾經(jīng)和復旦大學文學社的同學有不少交流,那時,復旦大學的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也十分活躍,常常聯(lián)絡的有胡平、張勝友、劉征泰和顏海平等人。復旦中文系77級的盧新華在《文匯報》發(fā)表短篇小說《傷痕》之后,在全國引起反響,我曾把盧新華請到我們學校,和我們班里的同學座談。盧新華一夜成名,卻還是個單純的大學生。在我們的教室里,他談創(chuàng)作《傷痕》的體會,我們班里的幾個愛挑剔的同學對他的小說提了不少意見。大家很認真地辯論得面紅耳赤?,F(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的學生確實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氣和激情?!?/p>

  那幾年,中文系經(jīng)常舉辦詩歌朗誦會,全校的學生和校外的文學愛好者都會趕來聽。一次,我們在學校的大禮堂里舉行詩歌朗誦會,上海的很多詩人都來參加了,其中有老詩人辛笛。朗誦會還沒有開始,禮堂里已經(jīng)坐滿了人,只能把大門關起來??刹粩嗟赜腥艘M來,坐在里面的同學只聽到大門被外面的同學敲得砰砰作響。老詩人辛笛坐在臺上笑著喊道:"好,好,這是春天的敲門聲!把外面的同學放進來吧!"大門打開,外面的學生蜂擁而入,沒有座位,大家就站在走廊上,擠在舞臺兩側(cè)。那天晚上,師大的禮堂容納的人數(shù)大概打破了歷史記錄。詩歌朗誦會上,同學們朗誦了自己的詩歌,校外的詩人們也上臺朗誦。有人朗誦了我的《春天,請在中國落戶》。辛笛朗誦了他的新作《呵,這兒正是春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季節(jié)到底不同了?!?/p>

  春天從門窗里進來, 

  冬天從煙囪里出去?!?/p>

  寒夜漫漫的盡頭, 

  爐邊聽膩了老巫婆的童話, 

  終于和笨重的棉襖一起曬到了太陽。 

  發(fā)酵的空氣流正大量沖擊著麻木的神經(jīng)和細胞, 

  重新漾起對青春、對光明的向往…… 

  那天晚上,師大禮堂里的掌聲和歡呼聲一直持續(xù)到很晚。后來有人在??蠈憟蟮罆r,稱這個夜晚為"詩歌之夜"?,F(xiàn)在回憶起來,我仍然非常懷念那時的氣氛,就像我當時在一首詩里寫的: 

  世界在我們面前展開, 

  我們也面對著世界展開, 

  心是那么純潔, 

  熱情是那么透明, 

  我們的憧憬天真得像幼兒的夢, 

  我們的向往飛舞在星光燦爛的夜空…… 

  我不知道,二十多年后,在大學的校園里,還有沒有這樣的"詩歌之夜",但愿還會有。

(責任編輯:張禹)

作者:     責任編輯:zha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