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會員風采  >  會員風采

“點石成金” 相約西湖

——民進會員、蕭山區(qū)政協(xié)委員徐堯林的印石、瓷藝人生

發(fā)布時間:2014-08-04  來源:民進杭州市委會

放大

縮小

  蕭山石雕藝術館館長徐堯林是一位進行著印石文化和香爐文化研創(chuàng)的文化名人。

  蕭山石雕藝術館珍藏“珍粟紅”的印石、擺件、套章等作品近千件,昌化、壽山、青田、巴林等名石的珍品數(shù)百件,琳瑯滿目;他組織國內(nèi)外書畫、篆刻名家獻藝蕭山,系列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雅典奧運會中國冠軍組印”一套53方精美印章捐贈給北京奧組委,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欄目組赴蕭專訪,節(jié)目專題播出,作品參加臺灣“兩岸文化創(chuàng)意作品交流”;他又獨創(chuàng)印廬文化,嘔心瀝血,“相約西湖——印廬品鑒會”登場西湖博物館,120件創(chuàng)意獨特的香爐令觀賞者傾倒。

“點石成金”:“戀石”“癡石”“化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徐堯林文化創(chuàng)意的三個境界即如孔老夫子所述。他多年探究奇石、印章、香爐的奧秘,跋山涉水尋求佳石之艱難,查找資料邀請名家的曲折,保護“蕭山紅石”而奔波,凡此種種,20年如一日,辛苦備嘗,癡心不改。他見解獨到:“石與人類有著不解之緣,人類文明就是從石器時代開始的。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后,它早已不再是作為生產(chǎn)和生活的用具。但人類永遠不會忘記‘石’的重大貢獻,欣賞、贊美、收藏佳石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一種特殊愛好,從而也形成了傳統(tǒng)的‘石文化’”。

  徐堯林自幼喜愛翰墨丹青,蕭山文化中心一樓曾展出他的十米書法長卷,元人趙子漸的《蕭山賦》:“夫習俗奔競,詞煩案牘;明宰廉勤,解求民瘼;爰集俊彥,起廢興學;晨昏閭里,弦歌聲續(xù)。至若境界蕭爽,風景或殊,騷客宦游,寄隱于茲:江寺表文通之第,許寺著元度之居……”,下筆或厚重,或飄逸,500余字洋洋灑灑,表露作者愛家鄉(xiāng)、創(chuàng)意文化的心跡。他曾經(jīng)的廣告公司、畫廊……無一不跟藝術沾邊,這些經(jīng)歷使得他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般的書畫印石經(jīng)營者不同,他熱衷于召集各類藝術家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展覽,為藝術繁榮搭建平臺,為書畫收藏拓展眼界,活動越搞越大,有商業(yè)性質(zhì),但更多是純粹的藝術交流。近年來,他傾心的是藝術的切磋與探討,達到“知之”和“好之”的層面,進入“樂之”之境界。

  在采訪中,徐堯林情不自禁提起癡心保護蕭山紅石的往事,為保護河上鎮(zhèn)的西山紅石,當年他一面四處奔波,上下呼吁,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最后副省長批示,要求國土廳派員調(diào)查;一面籌集資金,從慧眼識紅石的青田人那里回購他們整車整車地從蕭山運去青田珍藏的蕭山紅石。猶如幾千年前的古人推崇“和氏璧”,他近邀西泠印社的篆刻家、遠道從閩贛等地請來高手,融入藝術附加值,讓不起眼的頑石成為上品,展示其非凡身價。

  石不能言最可人,英雄相惜通靈犀。一方“珍粟紅”印石的側面,留有同人的銘言:“蕭山有石色殷紅,性溫潤,宜雕刻。徐君堯林慧眼識之,美其名曰‘珍粟紅’。藝壇佳話,銘刻以記……西泠耕源”。在徐堯林的心目中,傳統(tǒng)的“石文化”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相貫通:“‘石’猶似一位遠方的客人,有些似敦厚善良、有些平和親近、有些似飄然長者、有些似謙謙君子、有些如窈窕淑女、有些則機巧多姿……”,看到“珍粟紅”的經(jīng)濟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逐漸被業(yè)內(nèi)所認可,他十分欣慰,然些許不敢停歇自己的創(chuàng)意步伐,遙遙領先,一直走在探索、拓展新領域的路上。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坝械抡弑赜邢嗪魬馈?,“石”賦有溫潤靈性、辟邪鎮(zhèn)惡、長壽福祿等吉祥之兆,徐堯林這樣認為。你若親臨其境,置身印石香爐的藝術世界,必定可以從他的稀世藏品中悟出其中一二。

“相約西湖”:思“廬”構“廬”鑄“廬”

  徐堯林儼然是一位香爐研究的專家。中國的香爐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古代人們用青銅鼎烹煮肉食,用最珍貴的美味佳肴向天祈福,讓神靈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是兩碼事,卻有一點相同:祭祀。人們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是一件敬佛或祭祖的禮器,其實它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于廳堂或案頭,讀書時點一炷清香,在燭光或油燈的掩映下,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所以,香爐在古代,是文人騷客幾案上不可或缺的一件極具個性化的文化飾品。

  從此理論出發(fā),他向香爐及各式陶瓷原創(chuàng)作品進軍,花了整整五年半的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敢冒連傳統(tǒng)官窯都不敢“問鼎”燒制的風險,研制出了兩百多件香爐作品。

  多少次的往返,多少回的調(diào)研,景德鎮(zhèn)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杭州白馬湖文化創(chuàng)意園內(nèi)的印廬文化創(chuàng)意公司,兩層的展廳,陳列的件件是珍品,件件是孤品,獨一無二、精美絕倫,這堪稱中國陶瓷香爐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香爐創(chuàng)作,讓人嘆為觀止。

  徐堯林的“珍粟紅”瑞獸套章曾赴東瀛巡回展出,反響不凡。2012年9月,他把印廬作品帶到寶島臺灣,在“兩岸文化創(chuàng)意作品交流”展覽,融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陶瓷藝術品專家及各界文人雅士的一致給予好評。

  當我們徜徉在印廬收藏陳列館中,如癡如醉欣賞一件件無不凝聚著徐堯林文化創(chuàng)意心血的精美瓷香爐之時,感慨萬千,驚嘆不已——千雕萬琢、千年萬代,千種風情、萬般意境,嘆息多少“英雄”將逝去,而這些精致的器物,卻能穿越千年,“活”到久遠,成為后人欣賞和研究的歷史文化載體,真的是太彌足珍貴了。徐堯林深情地說,為了制作這些香爐,他一次次地走進景德鎮(zhèn)古老的窯爐,用手撫摸著古樸的爐膛,那一刻,他感覺自己似乎穿越時空隧道,到了宋代,成了一名窯工,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真是讓人無法言喻……徐堯林就是以這種研究瓷香爐創(chuàng)作瓷香爐的癡迷精神,對前人的智慧和精湛手藝表達自己深深的敬意,為他們立了功德碑,在他的創(chuàng)意里,在他的香爐里。

  2013年11月1日,徐堯林終于為他這些花了五年多時間、投入無法言表的人力物力創(chuàng)作的120件陶瓷香爐作品搭建了一個華麗的舞臺,讓這些寶貝們以最完美的姿態(tài)亮相在世人面前,那就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西湖風景名勝管理區(qū)(園文局)承辦,杭州印廬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執(zhí)行,在西湖博物館舉行的“相約西湖——印廬品鑒會”。

  “相約西湖”,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每一年的“相約”,都能讓前來赴“約”的人感受到一種和西湖韻致相通的氣息,而徐堯林親力親為全程自主策劃的“印廬品鑒”主題,則讓人感受到一種縱橫跨越的圓融之大氣,仿佛給柔美的西湖注入了一股陽剛之氣,為西湖之畔增添了煙火人間之味。這次堪稱史無前例的香爐展,遵循了香爐文化的“神圣”與“獨特”,從創(chuàng)作起便奉行“只為一個而做”的理念,因此,這120只美輪美奐的瓷香爐,每一件都是孤品,徐堯林為這些獨具匠心的”寶貝們”申請了作品專利并取名為“十方印證”?!笆健贝砹藙?chuàng)作者對時空的理解,“印證”則是對虛實的領悟,即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能夠預想或感知到各種場景,感同身受地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時空的零距離。

  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品鑒會還涉及公益領域,展出期間徐堯林精心挑選了4件展品進行拍賣,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社會公益項目??梢哉f,這一舉動正是他的藝術境界已經(jīng)達到”樂之”狀態(tài)的的最好詮釋。

文化創(chuàng)意:傳承 民俗 工藝

  文化的魅力浩瀚無窮,保持民族特色、體現(xiàn)民族精神是其要義。

  步入黃帝陵謁軒轅,心靈凈化感生命厚重;置身古剎聞鐘鼓,凡胎脫俗悟佛學精深。在印廬文化創(chuàng)意公司采訪,巧遇幾位宣紙制作、研究的文化人,交談中,堯林和客人為我們描繪出深遠的場景:皖南古村落,青檀長滿山坡,清泉奔流溝壑,青磚素瓦徽派建筑循溪水兀立。凌晨,村口山頭上方繁星點綴夜幕,鄉(xiāng)親們都在熟睡,作坊里潔白的宣紙飄出陣陣清香。宣紙工藝獨特嚴格,以青檀樹皮為主料,配以沙田稻草,和入山澗清澈的泉水,經(jīng)十八道工序,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洪等,歷時一年方可制成。工人們系長圍身,著長統(tǒng)靴,在熱氣蒸騰的古青石板槽中,熔鑄漂洗文化母體。

  徐堯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藝術研究領域,有關宣紙制作工(手)藝的保護和傳承。他們即啟程,去追溯承載民族文化的源頭,感受文明誕生的圣潔,這不由人想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宣紙出彩的場面:整臺文藝演出,由古法宣紙制作工藝的影像為引子,從徐徐展開的一幅中國(宣紙)畫卷開始,碓房、撈紙、曬紙……畫面唯美靜謐、大氣磅礴,極具震撼力和沖擊力,演繹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白馬湖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徐堯林公司寬敞的辦公室里,映入眼簾多是館長主編的書畫、印石、篆刻的著作,如蕭山人來楚生的作品集,當然還有文房四寶,筆、墨、硯。萬物須有載體,文明最終落腳在宣紙上;離開宣紙,“三寶”即無從寄托。關注宣紙,如同他幾十年來保護尋求粗璞佳石,合成精煉陶土泥粉,讓印石、香爐的切割雕琢篆刻、調(diào)和制作燒鑄有了歸宿,“紙壽千年”,經(jīng)典浩瀚,篆楷行草,筆墨紙硯。

  沉睡了七億年的“珍粟紅”已被發(fā)掘,景德鎮(zhèn)的宋代古窯址距離徐堯林的藝術館有千里之遙,而蕭山南部山區(qū)、半山區(qū)同樣是茂林修竹遍山野,桃樹茶園滿溝谷,尤其是樓塔、河上、戴村一帶,造紙的傳統(tǒng)工藝源遠流長,徐堯林和那幾位文化人考察宣紙制作的古村落之行肯定收獲頗豐,若在湘湖邊8000年前的跨湖橋獨木舟畔建造還原一處傳承手工制作宣紙的作坊,地地道道的傳統(tǒng)工藝。畢竟民俗文化、“非遺”保護的傳承是要由后人來擔當?shù)摹?/p>

  堯林點石成金、相約西湖,創(chuàng)意文化又有了新的起步。

作者:樓杰靈 蔡惠泉     責任編輯:張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