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常生龍:一盞燈,引領我探索變革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1-09-29     來源:中國教育報

放大

縮小

  在茫茫的大海上躑躅前行的船只,如果有一盞航標燈在前方隱約地點亮,人們就會看到希望;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辛勤探索的教師,如果有一盞燈幫助自己照亮前行的道路,踐行起來就會更加踏實……佐藤學以及他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就是指引我在學校教育教學領域探索實踐的一盞燈。

  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變革 

  初次拜讀《靜悄悄的革命》,是在2003年。當時上海市正在推進“二期課改”,為了能夠讓更多的教師理解課改的精神、踐行新課改的理念,市里舉辦了一系列的骨干研修班。我有幸參加的是顧泠沅教授領銜的上海市“行動教育”高級研修班,在為期一年的學習期間,顧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理解“行動教育”的特質,并為我們準備了豐富的讀書學習資料,《靜悄悄的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本。

  每一次的課程教學改革,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革命。對教師來說,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已經讓其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觀和教育信念,要改變他們的教育觀念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正如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所說,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才使得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這本書有著非常鮮明的教育變革的現(xiàn)場感和畫面感,那些親歷過課程教學改革過程的教師,都能夠從書中讀出自己。我也不例外,到現(xiàn)在還能回想起當年讀這本書時的激動,佐藤學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反思。

  我曾用紅筆藍筆等不同顏色的水筆將書中精彩的語句進行勾畫,還旁注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并向不少的朋友、同事推薦此書。我的一位朋友將我涂寫得有點兒混亂的那本書要了去,我就又買了第二、第三本……每購買一次,我都會完整地將它重讀一遍,每次都有新的體會和感悟。我在做校長期間,也為教師們集體購買此書,希望大家通過閱讀,能夠對今天的教育改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改變一所學校需要幾年 

  《靜悄悄的革命》是佐藤學在20多年的時間里,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的基礎上,將教育改革實施的情況進行觀察和提煉而寫就的。這是一本沒有大理論大敘事的小書,佐藤學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著教育的真理。這本書并不厚重,很不起眼,但你一旦開始閱讀,就會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有種一口氣要把它讀完的沖動。很多教師在沒有讀到此書之前,對上述說法大都不以為然,而閱讀之后多數(shù)都有相同的感受。

  佐藤學通過指導學校改變面貌的大量事例告訴我們,改變一所學校,要從學校內部的變革開始,大體需要三年的時間。

  第一年,在學校里建立起教師相互間公開授課的校內教研體制。佐藤學認為,學校改革的最大障礙來自墻壁的阻隔和學科的阻隔。所謂墻壁的阻隔,就是一個個封閉的教室,把授課教師與其他教師隔絕開了;學科之間的老死不相往來,也與當今追求合作的、互相溝通和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格格不入。

  第二年,在學校機構和組織的簡化上做文章。減少管理的層級,推進扁平化的治理策略,將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將教師作為教育專家的工作放在學校的中心位置,其他的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展開。

  第三年,舉辦專題的展示活動。這樣的展示活動不需要事先精雕細琢,關鍵是要讓觀看者看到平時的日常授課情況,感受到自己在向什么進行挑戰(zhàn),教室里的學生是怎樣學習的,遇到了什么樣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等等。要讓觀看者明白,他們是來看學生如何學習的,不是來看教師如何表演的。

  2005年,我擔任一所區(qū)級實驗性示范性學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長后,按照佐藤學所提供的改革路徑做了一番真刀實槍的改革試驗。我在全校推行相互聽課機制,鼓勵教師打開教室大門,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師互相聽課。我率先帶頭,走進每一間教室,聽了學校所有教師的課。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教導處制定的教師聽課評價表涉及三級指標幾十個評價點,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在實際聽課過程中實用性不高。一方面是評價的指標太多,教師們難以兼顧聽課和評價兩項任務,另一方面評價的指標不具有適切性,到了具體的課堂上難以一一對應。我為此建議各教研組依據本組教師的實際、本學期改革探索的要點等,確立教研組自己的評價指標,指標要簡單明了,一般不超過五個,聚焦于本學期教學改革的核心即可。

  與此同時,引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全校教師安裝了電子白板,增強教學內容呈現(xiàn)的即時性、互動性。新課程以及電子白板兩項改革的引進,給教師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們充分發(fā)揮此前聽課評課機制的作用,并通過區(qū)級、市級的教學展示活動等,連續(xù)為教師們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展示平臺。實踐證明,佐藤學的這套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們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學校面貌的根本性變革,我為此寫的文章《改變一所學校需要多長時間》也第一次發(fā)表在《中國教育報》上。

  在一所學校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是否可以在一個區(qū)域加以推廣?2008年,我調任到教育局工作后,就開始琢磨這個問題。我又一次學習《靜悄悄的革命》,逐漸明晰了改變一個區(qū)域層面教學面貌的路徑和策略。將目光聚焦在初中教育質量的提升上,并和中教科、教研室、科研室的團隊們一道分析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應該采取的舉措,逐漸形成了學生差異的研究與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guī)律研究、校際集體備課和范式教案研究、聽課指導項目、分層遞進教學法的深化推進、以試卷講評為載體的教學模式研究、作業(yè)有效性的研究、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的研究、校長課程領導力研究、教學改進的保障措施等十大推進項目。其中核心的項目是聽課指導項目,我們在區(qū)級層面組織專家組,深入到一所學校連續(xù)聽兩周的課,目的就是要能聽到教師常態(tài)的課,發(fā)現(xiàn)具有教學特長的教師將其充實到專家隊伍中來,找到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聽完課之后,專家組會為每一個學科組的教師寫一份專題的診斷報告,提交給學校,請學校繼續(xù)關注教師們課堂教學的實際。一段時間之后,專家組會再次回到這所學校,針對上次診斷報告中的意見回頭看,幫助教師切切實實地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教學能力。其他項目配合著這一主項目同步跟進。就這樣用了三年時間,虹口區(qū)初中課堂教學的質量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全體初中教師的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關系第一 知識第二 

  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和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同學之間的相互交往,是在交往中進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動?!敖煌庇兴姆N類型:只有一方講話的填鴨式的“單向交往”常被人批判;師生你問我答,在“熱烈”的氛圍中實施學習的“雙向交往”常有流于形式的可能;被拒絕被阻擋的“反向交往”偶爾也會在課堂上出現(xiàn);教師在授課的時候,總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與教師的思路不同的“異向交往”的話語,由于是教師難以了解的發(fā)言,所以特別容易被忽視。

  有關學習的上述理解,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從各種感官獲取信息,這些信息大約有98%被屏蔽掉,以保證自己不會用腦過度,只有大約2%的信息引發(fā)了學習的動機,導致了學習的產生。如果學生和教師之間有著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學生和同學之間有著和諧的生生關系,如果班級的環(huán)境讓孩子走進之后充滿安全感,他就會喜歡這間教室、喜歡他的老師和同學,他就會用心去捕捉教室里產生的各種信息,配合大家把學習活動有序地推進下去。反之,學生就會將自己“裝在套子里”,想方設法與教室的環(huán)境隔絕。讓交往更有效地發(fā)生、讓學習更加生動活潑,關鍵是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為此,我提出了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打造綠色生態(tài)教育的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理念,并在區(qū)級層面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試驗和探索。我提醒教師要轉變觀念,做到“關系第一,知識第二;聯(lián)系第一,記憶第二;探究第一,講授第二”,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教育變革的中心任務,持之以恒地踐行下去。很多教師在此過程中嘗到了甜頭,也找到了課堂教學轉型的動力源。

  佐藤學有不少著作都很值得一讀,比如《教育方法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等。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佐藤學將教師們正在親歷的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他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根植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革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自上而下的改革理念設計必須與自下而上的課堂教育實踐相結合,才能穩(wěn)步推進教育改革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課堂是改革的主戰(zhàn)場,教師是改革的主力軍,當教師能深刻理解改革的理念,并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時,就是改革的宏大愿景落地之時。

  (作者單位系上海市教育考試院)

作者:常生龍     責任編輯:劉曉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wodongm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