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孟暉:面向未來——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1-01-05     來源:民進武漢市委會

放大

縮小

多元發(fā)展 邊界清晰 權責明確 和諧共生

  ——面向未來: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態(tài)

  以移動通信、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飛速發(fā)展,技術從未如此磅礴洶涌的改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的每一個角落,其廣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的政治生態(tài)、經濟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包括教育生態(tài)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我們教育準備好了嗎?全社會準備好了嗎?

  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延伸,這三者就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任何一方缺失或者出現問題,都會嚴重影響整個生態(tài)。而現今社會的變革在深入改變著三方的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著三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我認為,當前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還不太完善,主要存在錯位、讓位和越位現象,存在教育責任邊界模糊的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錯位。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的影響遠大于學校對學生的影響。當前,家庭教育出現嚴重缺位和嚴重越位這樣一個兩極化的錯位發(fā)展傾向。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參與家校溝通的積極性不高,從不或幾乎不問學生在學校或班級發(fā)生的事情。這一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嚴重缺位,這些家長習慣性地將學生成長的“責任”“讓渡”給學校;也有的家長因為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經驗、技術與方法,不善于與孩子進行溝通,進而給學生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家庭教育嚴重越位,對子女教育全部包攬,特別是對提升應試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訓無限加碼,采取“人盯人,全覆蓋”的方式教育子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培訓機構的火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從家庭、社會帶到了校內并對校內教育產生抗拒,破壞了家校生態(tài)的平衡。

  二是學校教育的讓位。這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責、權、利不明確,加之社會對學校高度關注,出現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導致教師的身段越來越低,不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教。老師要為在學校的教育行為擔負無限的責任,這樣讓無數的老師在教育崗位上做了讓步,也使學校教育慢慢讓位,“跪著的教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另一方面,現今社會,由于技術的飛速進步,作為簡單知識傳輸的“教”的分量會越來輕,很多方面技術已經完全可以代替并比人類做的好,但是作為為個性化學習顧問和教學交互促進的“育”的分量將會越來越重,但是現在很多老師由于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局限,尚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很多學校教育教學目前很大程度上仍以補習知識、知識重復訓練為主,以過度強化訓練、超綱挖掘、提前授課等策略,實現“提高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目標,這也對教育生態(tài)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三是社會教育的越位。社會對教育系統(tǒng)的“主動越位”現象發(fā)生得較為頻繁和普遍,這與教育系統(tǒng)的相對“弱勢”有關。教育系統(tǒng)外部力量對教育的干預,類型繁雜、方式多樣、名目五花八門,社會輿論對于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的全方位監(jiān)督和對教育事件的輿論介入也越來越多,其他社會職能部門、各類機構,只要找到一個方面正確的口號,就可以以“小手拉大手”“XX進校園”的方式,對學校各種教育性或非教育性任務的分派,對學校正常運轉造成了過度壓力,有時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地方上,除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類行政管理部門都可以“過問”學校,要求開展各種活動、進行各種檢查評比、報送各種相關材料,對這些,學校、老師往往沒有權力或者能力抗拒,因為在這種紛繁的“社會關系”中,學校被定位的角色是“服從大局,配合行動”。

  家庭教育的錯位、學校教育的讓位、社會教育的越位,導致各方教育責任邊界不清晰,相互之間沒有形成育人合力,這也迫使我們要進一步梳理三者的關系,將他們導回正軌,構建良性發(fā)展的教育生態(tài)。去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高規(guī)格的文件,這從頂層設計上為學校、為教師、為學生減負,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要落到基層,落到學校實處,還有很多艱難的工作要做。在我的心目中,目前能夠定義的,在可看見的將來,理想的基層教育生態(tài)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多元發(fā)展,各美其美。要構建學校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圈,適合學生和教師“生長”。從教育生態(tài)的視角來看,學校內部最活躍的兩大因子就是學生和教師。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充分釋放教師和學生的最大潛能。所以如果把學校看成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那么就應該去構建適合每個學生和教師“生長”的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什么是優(yōu)質學校?成就所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優(yōu)質學校。每個學校、老師和學生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特點,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沒有最優(yōu)秀的人生,只有最幸福的人生。各有所長,各美其美,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絕不是標準化、工業(yè)化,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目前的教育體系和模式是工業(yè)化時期對標準化人才大規(guī)模的需要而產生的能在短期內大量培育出工業(yè)化時代大量需要的可用人才的模式。而當前技術的進步已經完全改變了這種背景,培養(yǎng)具有個性的,具有終身探究欲望,并有探究能力的,能夠終身學習的,具有創(chuàng)新本質的面向未來的人才才是我們目前的導向和需求。簡單的知識傳授正在逐步退位,教育的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變化。

  同時,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也必須關注教師的生存與發(fā)展,讓教師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學校建設的基本要求。沒有教師的“生長”就不會有學生的“生長”,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學生的幸福。關注教師的生存與發(fā)展成為當今學校發(fā)展與學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歸宿不限于學生的發(fā)展,也應指向教師。學生要得到個性化發(fā)展必須有個性化教師,個性化學生呼喚有個性的教師,個性化教師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生態(tài)從個體到過程到結果都應該是包容而多元的,有能夠培育個性化教師和個性化學生生長的土壤。

  二是明晰邊界,各安其位。教育系統(tǒng)和其他社會系統(tǒng)之間以及教育系統(tǒng)內部有著不同類型和性質的邊界。許多教育問題就是由于邊界的僭越和失守造成的。以“界”為限,維護“教育邊界”,遵守和尊重不同場域規(guī)則的差異關系、在邊界清晰的前提下展開交往合作,有利于打造良性的教育生態(tài)。我認為完善教育立法和制度并使其真正能在教育一線得以貫徹,是當前規(guī)范、約束和保護教育行為的有效手段。立法和建制有助于針對不同性質的邊界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定性,比如教育、社會、家庭之間的權責界限,雖然都表現為權力和責任的關系,但是既有行政權責,也有專業(yè)或職業(yè)權責,還有個人權責,各自的目標指向也不一樣,也很難以另外一方的目標指向和原則來考慮問題和作出行為。權責性質上要區(qū)分,處理原則也就不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傮w來說就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要各安其位,行政、學校、老師、家長各自在教育中的角色和邊界要清晰,不能越界,不能行政代替學校,社會替代老師,老師代替家長等等,反之亦然。但同時,明確邊界意識,守護邊界,不是禁止交往和合作,恰恰相反,是為了更好地交往和合作。邊界存在是交往與合作的前提條件,也使交往與合作成為必要。真正的合作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一定的規(guī)則和框架內,以“各行其是”的方式做“可行之事”,而不是越過彼此界限“替代行事”。

  三是適度自由,各得其所。每個學校也應該是獨立而有個性化的存在,相對于外界,在邊界的保護和規(guī)則的框架之內,學校應該享受充分的自由,充分激發(fā),校長、老師、學生們的活力。我想每位校長其實心中都由一個“校長之問,校長之嘆:如果能搞完全按照我心中的教育理想來自由的管理和發(fā)展我的學校,會是怎樣?會是一個多么幸福的事情!”。呆板、死氣沉沉的土壤開不出自由創(chuàng)新的教育之花,教育不出我們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學校內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決定著教師與學生的“生長”狀態(tài)。我想學校應努力實現“生態(tài)式教育”,讓每個教師和學生在自己的小空間內是自由的,能充分釋放創(chuàng)造力和激情,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好教育。我們要建立現代學校自主管理制度,努力構建民主、開放、服務的管理體制,讓學校成為適合每一個學生和教師生存發(fā)展的空間。

  四是明確職責,各盡其責。新時代呼喚新人才,培養(yǎng)新人才呼喚新教育,這種教育是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是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教育。辦好教育事業(yè),營造新型教育生態(tài),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是親情,是傳承,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蛘咂渌巧鶡o法替代。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更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學校和教師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職責,不僅要做好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yǎng)和知識能力的教育,還要切實有效地開展家校共建,協助指導家庭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尊重教育的個性和自由的前提下,完善相關制度,制度要切合實際,能夠施行,不能簡單一刀切;要做好保障和兜底,解決學校和教師的后顧之憂,為學校、為教師減負、打氣、撐腰,維護老師和學校應有的尊嚴,使教師敢于擔責,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大展拳腳開展工作。最后,我想說社會對教育應有一個包容的態(tài)度,培養(yǎng)青少年成長成才并不僅僅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們要關心學校,而不是苛責,要允許學校創(chuàng)新甚至試錯,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新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五是加強協同,各盡所能。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明確邊界也好、職責也好,都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好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各方在這個系統(tǒng)里面都能夠各盡所能,成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結構。在發(fā)揮學校教育占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必須爭取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協助、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學校由于有其專業(yè)優(yōu)勢,在協調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生態(tài)體系中,學校應當起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家庭、社會和學校必須相互支持、目標一致。家庭、社會和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必須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時,要加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理解支持。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宣傳渠道使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學校教育,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教育服務。

  總之,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不能只依靠老師,而是要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在教育中的定位雖然有各自的不同,但是其目標應該都是一致的,我們要各盡其責、各盡所能,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注:孟暉,民進武漢市委會主委。2020年12月13日下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之“地方教育治理論壇”在線上舉行,孟暉等8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的教育局長,圍繞“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態(tài)”發(fā)表精彩演講。次此論壇備受歡迎,截止活動結束有182萬人在線觀看。上文是孟暉在論壇上的精彩演講。)

作者:孟暉     責任編輯:張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odongm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